《尚書·周書》言:“必有忍,其乃有濟;有容,德乃大。”意思是,一定要有所忍耐,事情才能成功;有所寬容,德行才能宏大。
忍,形聲字,從心,刃聲。本義指忍耐、容忍。后又引申為抑制、克制、包容、堅忍等義?!墩f文》:“忍,能也。”《廣雅》:“忍,耐也。”
堅忍、忍耐歷來是古人倡導、追求的重要品質之一,也深深地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。忍,不是消極、軟弱和退縮,而是在面臨磨難苦難、逆境挫折、困難挑戰(zhàn)時展現(xiàn)出的堅定意志和強大信念。擁有堅忍心性的人往往都有這樣一些特質:志向堅定、不懼困難,肯吃苦、能實干,甘于寂寞、愿受孤獨,靜得下心、不輕言棄,等等。
《孟子》曰:“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可見,擁有在磨難、苦難中堅忍不拔的意志、超凡的忍耐力和定力,是成事者必備的能力和素質。司馬遷忍受巨大屈辱而不改其志,以堅定的信念、堅忍的品格和強大的毅力,歷時十多年,終于完成被后人稱為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”的史學巨著《史記》。王陽明年少時便立志成為圣賢,后因反對權貴被貶謫至貴州龍場當驛丞,面對惡劣的自然環(huán)境和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,非但沒有被困境壓垮,反而開創(chuàng)了陽明心學。
事不避難,勞苦爭先。堅忍的心性并非與生俱來,需要在實踐的熔爐中不斷磨礪。修煉心性,關鍵還是要做到不懼困難,肯下苦功。在艱難困苦的環(huán)境中,為了志向、信念、理想和追求,勇毅前行,攻堅克難,甚至不懼生死。長征時期,面對惡劣的自然環(huán)境和追兵阻敵的險惡形勢,紅軍戰(zhàn)士靠著不屈不撓的革命信念,血戰(zhàn)湘江、四渡赤水、巧渡金沙江、強渡大渡河、飛奪瀘定橋,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,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,縱橫十余省,長驅二萬五千里,創(chuàng)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。上世紀60年代,河南林縣幾代干部群眾迎難而上,不怕啃“硬骨頭”,用雙手和鋼釬、鐵錘,歷十載寒暑,在萬仞壁立、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成功開鑿1500公里長的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紅旗渠,一舉改變了林縣人民幾千年缺水的現(xiàn)狀。正是在烈火的淬煉中,鑄就了中華兒女堅忍的心性和強大的力量。
苦難成就輝煌,困難磨礪堅忍。對于黨員干部來講,要敢于挑急難險重的擔子,勇于到條件艱苦的基層、環(huán)境復雜的崗位去鍛煉,把艱苦環(huán)境、艱難任務當作提升自己的課堂,在大風大浪中磨煉堅忍的心性,錘煉不畏難、不怕苦、擔當作為的過硬本領。(作者: 余足云)
- 2024-09-20甘肅省紀委監(jiān)委采用“七步工作法”調研檢查制度執(zhí)行情況
- 2024-09-20奮進強國路 | 綠飯碗就是金飯碗
- 2024-09-20黨的百年征程就是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奮斗史
- 2024-09-19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