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暖暖韩国,精品久久二区,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,97在线观看,午夜狠狠干,精品美女国产,性视频日韩

您當前的位置 : 中國甘肅網 >> 廉政頻道 >> 廉政要聞

兩位清官的一寸棉

22-05-06 09:45 來源: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 編輯:高正武

5.jpg

  在渭南市蒲城縣博物館內,講解員正在向游客介紹齊三貴家業(yè)地畝記碑的內容。李永紅 攝

  在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博物館內,有一通清道光七年(1827年)刻制的石碑,碑上雖刻有“齊三貴家業(yè)地畝記”的字樣,然而當地百姓卻更習慣稱其為“清官碑”。

  碑文由時任蒲城知縣蔡信芳撰寫,記述了一宗財產糾紛案的審理過程:蒲城縣蘇坊鄉(xiāng)村民齊佐清夫婦,家中有一叔母陳氏和一個年僅3歲的養(yǎng)子齊三貴。齊佐清與人合伙經商,賺了些錢。道光三年(1823年),齊佐清夫婦相繼去世,合伙人見利忘義,吞掉了全部財產。一年后,陳氏將此事上告縣衙,經過一年多的調查審理,此案終結后共追回白銀1090兩。而此時陳氏已因病身亡,齊三貴又尚年幼,這些銀子如何發(fā)落引起了鄉(xiāng)里親朋的關注。

  要知道,清朝時期知縣一年的俸祿約為45兩銀子,這筆追回的白銀抵得上蔡信芳24年的工資,實屬巨額財富。但蔡信芳并不因原告已死,繼承人年幼而貪墨。

  碑文中也寫明了蔡信芳當時的顧慮:“利之所在,人所必爭。且恐余一旦離去,其退回銀兩只見其入,不見其出,余何以對百姓后世。”蔡信芳擔心這一大筆錢會再次被心術不正之人覬覦,由縣衙保管顯然也無法取信于民,自己將來離任也無法安心。

  他想到了一個辦法,“今勒令該村鄉(xiāng)約及其親族,將銀如數全部領去,置買田產。并將所置地畝若干、用銀若干、坐落何方,勒之于石,書之于券。此石即磨,此券不朽。他日齊三貴長大成人,繼承家業(yè),可無凍餒之慮也,是為記”。于是便有了這通“清官碑”。

  青石不朽,碑文為證。雙親俱亡的齊三貴或許并不清楚家中變故,但蔡信芳卻為齊三貴將來的溫飽作出了最佳籌劃,愛民莫過于此。而這通石碑被完整保存到了今日,亦讓我們一睹一百多年前這位清官的風采。

  蔡信芳,字芝軒,湖南善化人,進士出身,道光四年(1824年)任蒲城知縣,頗有善政。這起案件是他上任伊始所辦,也正是在這起案件中表現出的清廉為民,讓他走進了蒲城百姓心坎里。

  好官愛民,民愛好官。蔡信芳離任之日,得到消息的蒲城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挽留這位好知縣。深受感動的蔡信芳寫下《留別紳民》詩四首,其中一首最能表達他當時的心境:“罷郡輕舟回江南,不帶秦川一寸棉。回看群黎終有愧,長亭一別心黯然。”

  也許當年蒲城百姓都是肩挑手提一些自家的好東西來為蔡知縣送行,但他卻選擇了輕舟上路,連秦川一寸棉都不曾帶走,感人至深。

  雖清史稿無傳、生卒年不詳,但百姓保存著他的“清官碑”、后世傳頌著他“不帶秦川一寸棉”的高風亮節(jié),蔡信芳守住了自己的一份“廉心”。

  德不孤、必有鄰。明朝蘇州知府況鐘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,在他赴京考績之前,曾有同僚提醒他要備厚禮遍送京城官員以謀求支持,但面對為其餞行的人們,況鐘賦詩一首:“清風兩袖去朝天,不帶江南一寸棉。慚愧士民相餞送,馬前灑酒注如泉。”

  況鐘清廉正直的作風受到蘇州百姓稱贊。百姓們都稱況鐘為“況青天”,他和包拯“包青天”、海瑞“海青天”并稱我國民間的三大“青天”。

  在當時,蘇州被稱為“天下第一劇繁難治”。上任伊始,況鐘故意在下屬面前裝作愚昧無知,任其欺騙。幾天后,況鐘召集群吏責問他們:“之前某件事應該辦,你們阻止我;某件事不該辦,你們強讓我去做。你們這群人,舞文弄墨已久,應當懲罰。”此舉令府衙上下大為震動,群吏不敢再偷奸?;?,從此都奉法行事。

  蘇州本是江南富庶之地,卻因賦役繁重等原因,致使民不聊生。在況鐘的力爭下,朝廷屢次下詔減輕蘇州的重賦,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。況鐘治下的蘇州,吏治清明,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在他回鄉(xiāng)守制之時,百姓曾作歌謠唱道:“況太守,民父母。眾懷思,因去后。愿復來,養(yǎng)田叟。”后來,蘇州百姓接連向朝廷上書,請求讓況鐘任滿后不要離開蘇州。況鐘前后在蘇州擔任了十三年知府,最后卒于任上。

  況鐘一生為官清廉,自從政以來,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,他的住處“內署蕭然如僧舍”“無鋪設華糜物”,除有公宴外,平素用膳就是一葷一素。運載況鐘靈柩回故里的船中,“惟書籍,服用器物而已,別無所有”。他在《示諸子詩》中曾說自己“雖無經濟才,沿守清白節(jié)”,并告誡兒子“非財不可取,勤儉用無竭”。

  浩瀚青史,秉公執(zhí)法者有之,不貪不占者有之,為民請命者有之……“一寸棉”尚不染指的蔡信芳、況鐘等清官廉吏在青史中永生,聚成中華文化中耀眼的崇廉尚德之光。(作者: 武利芳

版權聲明:凡注有稿件來源為“中國甘肅網”的稿件,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,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“中國甘肅網”。

西北角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
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
微博甘肅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
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6212006002 | ICP備案:隴ICP備17001500號 | 經營許可證編號:甘B2-20060006 |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:(甘)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編號:甘B2__20120010

食品藥品監(jiān)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:12331 |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2377

主辦: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|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: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(0931-8580115)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(0931-8864528)

Copyright © 2006 - 2016 中國甘肅網(GSCN.COM.CN) All Rights Reserved

網站簡介 | 人才招聘 | 廣告服務 | 聯系我們 |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 0931-8960109 0931-8960307(傳真)

分享到